真的可以么,咒语解除,获得自由?读《蕾丝占卜者》

   
  这本书其实蛮好笑的,头一次见到这种做法:在正文前面加了整整六面的各大媒体和评论人的书评来给自己增添分量。老实说这样虚张声势的开头已经让我有种不太好的预感了(叫的欢的书一般都不怎么样比如让我惨烈上当的《别相信任何人》),但前十页很棒,流畅简洁,寥寥几笔就充分的介绍了剧情进展需要了解的基本关系,并且富有吸引力——精致的手工蕾丝,占卜,自命为疯子的女人,和自己关系恶劣的妈妈,宽厚了不起的奶奶,精神障碍,心理阴影。 
  乍一看上去,简直是类似《幽灵之家》那样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 
  于是我略微思考之后把它借了出来。 
  可惜,它的宽度和广度都远远够不上格,作为悬疑作品也很不像话,悬疑作品应该做到的是始终有一根针戳着读者的脊梁骨,但这故事松散到完全让人提不起劲,有人死了?有人失踪了?又怎么样,大家似乎都只顾着沉浸在往日的痛苦中,而这痛苦作者也很拙劣的遮遮掩掩,像是生怕有人读不出来一样。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切换非常生硬(阅读的时候被扯到另一个人身体里很烦躁的好嘛),说到底是个很简单的故事,但作者似乎努力想营造复杂的氛围来表达“我有能力写纤细纠结的悬疑小说”,结果反而弄巧成拙,相信即使最后那个包袱抖开,也不会有太多人感到惊喜或者讶异,因为前面吃瘪太久了。 
  每章前面特意插入描写的所谓“蕾丝占卜者指南”,除了营造气氛之外没什么意义,而且当读者发现这部分内容和剧情没有任何联系之后,就会迅速地不再阅读它了,因为装神弄鬼招人烦啊! 
  这是一篇很不客气的批评性质的书评,仅从内容而言,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于塞勒姆(或者译为萨勒姆),萨勒姆的女巫是非常经典的一个事件,作为一个题材本身也极有价值,但作者把这个点搞砸了。同题材的书,我更愿意推荐凯瑟琳霍依的《萨勒姆的女巫》,这本虽然也是典型的商业小说胡说八道的明显,但阅读体验相对愉快的多。 
  之所以要为这么一本小说写一个长评,重点是,这本书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 
  对于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受虐者、受害者,要怎样才能解脱,获得自由。 
  人们对于受害者其实很苛刻的,远的例子不说了,李天一强奸案刚被点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典型,当人们得知受害的女性有可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谣言)利用受害者身份获得“北京户口”和“金钱利益”等东西的时候,谩骂的风向立刻就掉转,想往女孩身上泼污水其实比谴责李天一要容易的多,因为人们总觉得李天一的恶如此显而易见人人懂得,那么大家都知道这不对了,我们来批判一下这妄图敲诈获得利益的贱人吧。——当然,这个思路算是我臆想的,实际的转进我不在这里梳理。 
  我的重点是,当人们发现受害者没有表现出自己期待的那个样子的时候,对伊的嘴脸会格外的难看。 
  这本书里提到了邪教,拥有极强个人魅力的男性家暴和凌虐自己的妻子与女儿,然而妻子即使被打碎了下巴也固执地宣称自己是不小心跌下了台阶导致,任何可能使丈夫留有不良记录的言论她都坚决否认,得不到她的支持,致使她的处境非常艰难,也包括,她的女儿的处境非常艰难。很容易想见这样的男性会对女孩子做出什么事情,书里很明显的暗示了很多。 
  后来这个男人建立了类似邪教的组织,轻易地获得了大批信众,信众们真的相信他能祛除魔鬼使自己获得自由和纯洁,于是又一个女孩子出现,她痴迷于这个人,纵使被打,被人扔石头,也坚决相信自己是被爱的,自己没有被强迫没有被虐待,心甘情愿的献身于他。 
  这是书里最明显的两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受害者,暗线里还有一个,就不剧透了。 
  人们在试图拯救这些被虐待的人,然而毫无收获,她们固执地拒绝被拯救,顽强地对抗着为她们争取行为禁止令的亲人,固执地要离开象征安全与保护的岛屿,一次又一次,拎起行李要奔回到一切痛苦的根源。 
  我几乎都要讨厌她们了。 
  【为什么这么固执?为什么看不到别人在为了你们这么努力?为什么不能自己站起来离开那个人?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可以获得幸福?为什么要自己亲手,一次又一次地摧毁获得新生活的可能?】 
  当察觉到自己有这种情绪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待受害者的态度很苛刻。 
  所谓受害者,受虐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她们正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摆脱,才会一次又一次的这样回归到原点,不是因为她们软弱才导致了这样的命运,而是因为这样的命运她们才软弱。 
  作为受虐者,把一切发生的悲剧都怪罪到自己头上,几乎是惯常的心理状态,特别是被强大的人所控制住生活之后,那个人也能轻易地灌输给她们这样的想法:错在你身上,都是你造成的,世界上一切糟糕的事情都是因为你。于是受害者开始责怪自己,这个过程甚至远远早于自己开始被虐待,殴打不是从一开始就会产生的,它需要缓慢生成的土壤和空间,随着每一次的粗暴的评价,每一次不符合事实但符合她们自己默默对自己的评价的诽谤,自尊开始崩溃,开始相信控制者所表述的自己的定位,“砰”,最后的玻璃碎裂,暴行开始了。 
  这个过程,所有人几乎都无法察觉,外人不会关心没有发生的罪行,受害者自己则沉湎于自我谴责,当可怕的结果发生的时候,无论是性侵,还是殴打,还是精神虐待,受害者已经太害怕,太不相信自己了,同样,也无法信任其他人。 
  当救助她们的人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也许是无意,也许是故意,她们会释放一种信息——恰是我刚才所写的我的情绪,这种不耐烦的情绪完全不产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我相信受害者没有迟钝到察觉不出,当她察觉到的时候,就会绝望的发现原来对自己的谴责是真的,是对的,是存在的,这种评价再一次无可救药地控制者灌输的评价重叠。 
  于是无法逃脱。 
  这本书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它最终试图讲说最后人们因为“爱”而看到“希望”。我不信任这种处理,太理想主义,实际上最终也是粗暴的解决了根源,但伤害不会自己消失。 
  这当然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心理问题,是一个我就算写出来,我也无法下手的问题。我们要怎么对待受害者,怎么样才能鼓励她们,透过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她们。我只能思考,然后希望,最后,咒语解除,你们可以获得自由了。 
  

 
评论
“尽管我对此毫无信心,可我想看看我能不能跨过那片海,我不想再听到它随血液流动而涌起的潮汐。”
超级杂食,随时有可能刷or创作任何突有所感的作品/cp相关。
其实是书评博主(?)写评价类的内容比正经小说多多多得多
© 米琪雅Misia | Powered by LOFTER